被这些文雅看花了眼,他们都是不知不觉中,把东西争回来的

2022-08-25 21:24:12 | 铭立网 |

被文雅看走眼,世袭是个球,该踢来踢去

最近“文二代”贾浅浅进中国作协的事情,被网友喷享了贾平凹的福,对其他作家不公平。这件事情有支持的,自然有反对的。

贾浅浅的写作水平不能承恩,不是上中国作协的水平,反正是一个问题。

这里面来自不同阶层的人,我大致可以分为两拔人,一拔是市井小民,一拔是身份相似。

据我所知道的,市井的那拔人,很多少年没有多少变化,依然是那种大义凛然,追求公平正义。

另一拔文人,可以理解为同行。以前才说文人相轻,是个体与个体进行较量,现在是团体与团体进行较量,完全变了,文阀相轻。

我更愿意看个体与个体较量,这样比较有趣,而且容易产生传奇效果。人活着,有一段传奇留在人间,这也是一种人生收获。

1527年,原本可以靠一支笔就可活得有滋有味的唐伯虎,离人生终点越来越近。

此时,他的面前不是文房四宝,而且凋零的市井小民。以他的才华,可以远离这些小民。如今,却不得与他们为伍。

这些小民的喜好,变成了唐伯虎的喜好,文人的气质,都被市井的烟雨淹没了,如果不随乡入俗,可能受到一番嘲笑。

也许唐伯虎是顾上这些脸面,现实更残酷的是,穷困潦倒,家人不接济,流落街头,恐怕连拿笔的力气也没有。

唐伯虎死在市井小巷上,连入棺的人也没有。这就是人世间的悲凉。

这种悲凉发生的地点在市井,好像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,因为这些地方,经常发生这样的故事,只是他们都消失去烟雨中。

所谓的市井,只看到“三分利”,为此相互争斗,就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,人性的阴暗面被血淋淋地表露出来。

当然,也有他的反面,对公平特别的敏感。

读书人是都不屑于这种小利,其实读书人离市井也不远,只要心有一颗名利的心,最后也是那般的粗俗。

这里就举一个例子。

王阳明在17岁那年,跟与诸氏结婚,到了54岁,没有生下一男半女。

不要怪市井小民的八卦,先会怀疑女人不行,欺负一个女人不是大丈夫,干脆说王阳明不行。

男人最怕被人说不行。迟迟没有孩子,这是铁打的事实。于是就想了一招,把堂弟的儿子过继了。

这个孩子已经8岁,知道谁是亲爹亲娘,但是为了王阳明的名声,这种事情还是要做。再说,王阳明是朝廷大员,福气是有机会享受的。

但是想不到了结发妻子诸氏病逝,王阳明娶了二房张氏,第二年,张氏为王阳明生下一个儿子。

这样的一来,有人自然不高兴了。继子与亲生,谁亲谁疏,不用多说。

王阳明在广西回来的途中,不幸病逝,留下名句:我心光明,亦复何求。当时亲儿子正忆只有几岁,孤儿寡妇那能斗得过宗亲?这个时候,王阳明弟子却出奇地团结,站在孤儿寡妇的一边。

分家产这种事情,需要到地方官员来见证,这是一例。黄绾力保王正忆,拿到了抚养权。

明武宗朱厚照为平乱宁王,封王阳明为新建伯。王阳明死后,新任皇帝明世宗认为心学为异说,把新建伯被撤销。

隆庆明穆宗上任之后,觉得王阳明居功至伟,把撤掉新伯爵又封了回去。这就可难为了两个儿子,已经长大成年正宪和正忆,为了谁继承爵位的奉禄,争得不开交。

我看到过现场直播家庭纷争的,不知道围观的人会有这么多,争一点利,争一口气。这些糗事,有必要直播出来?

这好像告诉了我,这才是真实的世界,不经过修饰的世界,据理力争,绝不妥协,这才是直面的人性。

关于王学,他的弟子自成立派,最后出现九大分流,都争着谁是正统?

当然,为什么不去争呢?活在市井的人们,没有不去争的,争回来就是自己。

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,争与不争,其实是一个意思。

作者:李今义

来源:铭立Plus(MingLiPlus)

得正网DezSeo(铭立Plus)为你精彩呈现!本文到此结束——